新起點,新使命。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決策部署,針對“十四五”農業農村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提出了“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這主要著眼于“三農”和全局大局的關系。
“統籌發展與安全,國家安全涉及政治、經濟等很多方面,最根本最基礎也可以說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糧食安全;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最關鍵的還是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促進城鄉經濟循環,充分挖掘鄉村消費投資潛力,釋放擴大內需的巨量潛能。”唐仁健說。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對此,也許將“三農”現狀放進整個國家發展全局中可以看得更清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但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總體還是滯后。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不強,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時的講話就深刻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15986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了新的大臺階——從1952年的679億元到如今超百萬億元規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堪稱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就在當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雖持續縮小,但仍有2.56倍之差距。可以說,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掉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不能落下農業農村,這是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處理好的重大問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說,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確保農業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同步趕上來。
“只有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吳宏耀表示,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下行影響,一度有3000多萬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但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農村發揮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因此,必須始終從鞏固執政基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來重視和看待“三農”工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何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是在農村?吳宏耀說,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農村市場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大有可為。一方面,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將會釋放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鄉村休閑旅游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生態涵養、體驗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得到開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只有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暢通起來,國內大循環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