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云南農業大學校長朱有勇教授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更新時間:2011-12-15 熱度:10868 來自:西南農業人才網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公布了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共產生54名新院士,我校校長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當選農業學部院士,成為云南省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個舊市卡房鎮,1977年恢復高考到云南農大植保專業學習,1982年獲學士學位留校工作至今,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間分別在云南農大和中國農大獲植物病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1996年作為訪問學者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留學。2002-2004年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4-2006年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農大校長。2006年起任國家973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朱有勇教授系統地進行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長期研究。他開創性地從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徑,標志性研究結果在Nature上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遺傳異質、稀釋阻隔、氣象因素、協同作用等方面闡釋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機理,主要研究結果在PLoSONE、Phytopathology等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新技術,在國內外累計推廣應用上億畝,實踐檢驗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理論,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獲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多項。
朱有勇教授將生物多樣性原理與植物病害防治理論相結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學研究領域,對解決現代農業生產中作物病害流行及農藥過量使用等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多次受邀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國際生物多樣性與農業大會和國內植物保護大會作大會報告。標志性研究論文“Genetic diversity for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單篇引用頻次在國際和國內相關研究領域排名前列。Nature和Science等刊物作了專題評論,認為朱有勇等的科學發現,突破了品種單一化的弊端,為解決現代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佐證。他研發的相關技術推廣應用上億畝,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的成功范例,受到美國《新聞周刊》、《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等十余個國家的媒體關注和報道。他的工作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形成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研究新生長點,主持建成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了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為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搭建了平臺,為國內外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研發隊伍。
朱有勇教授主持完成國家973項目、863項目、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二十余項,在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專著5部,獲發明專利二十余項,獲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稻米年科學研究一等獎1項,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優秀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項,云南省自然科學研究一等獎1項,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十佳“三農”人物,全國高校名師,全國模范教師,云南省興滇人才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績,不僅是他幾十年堅持信念、學農愛農、潛心研究的結果,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體體現。天時就是黨和國家政府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朱有勇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臺和研究環境。省委書記和省長親自到田間地頭指導他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為科技人才的培養營造了良好的天時條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輩子堅持在云南邊疆潛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樣性、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條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農業大學形成了治學嚴謹、團結進取的團隊精神。尤其是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幾代人堅韌不拔和團結拼搏,為攀登科學高峰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朱有勇教授說,“自己永遠是團隊的普通一員,將繼續努力,不斷開拓創新,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稱號和最高榮譽稱號,為終身榮譽。其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朱有勇教授當選院士,全校師生倍感振奮,我們將齊心協力,扎實工作,以朱有勇教授為榜樣,敢于“頂天”,勇攀科學高峰,甘于“立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我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云南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