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記者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官網上找到一份《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依照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中國農業大學 2018屆畢業生就業行業前三位分別為農林牧漁業,教育,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農林牧漁業作為中農大的傳統就業方向,2018屆5144位畢業生里有超過400位投入其中進行擇業。而2017年,具體數據沒有標注。而同一網站上,2016年的數據報告則表明,當屆有近500位畢業生選擇農林牧漁業進行就業。再把目光跳回2015年時,當屆選擇同一領域的畢業生則逼近700人。
中國農業大學官網截圖
具體到各專業上的就業數據,記者檢索發現,就本科專業而言,通過專業名稱直觀判斷,涉農專業除生物科學、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園藝等理科實驗班畢業生全部升學外,其余專業如應用氣象學專業共18人,而升學比例高達66.67%,出國比例為11.1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本科中升學比例最低專業,共28人,升學比例7.41%,出國比例卻高達71.43%。
對于農林牧漁業人數的不斷減少,李庶認為,這與收入直接掛鉤。“各個收入調查里,農民收入都算是最低的,導致大家基本不愿意從農。”
當然,從事農業研究、農業貿易也都算“從農”,但職業農民畢竟是基數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李庶的說法,記者查詢了農業部于2018年底公布的農民人均收入統計,據調查,2018年我國農人人均純收入預計超14600元,較2017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增速也在7%左右,和上一年基本相等。但相較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及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而言,農民收入仍舊整體偏低。